曲友三,1928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(旧称黄县)北马镇。1946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在部队历练多年,曾进胶东军政大学学习,1951年4月任31军92师干部处助理员、处长,1957年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,1960年2月任31军92师司令部军务科科长、276团副政委。1967年4月后历任长泰县“支左”部队副组长、县革委会副主任、县武装部第一政委、县革委会主任、县委书记。期间,1967年11月被31军选送到中央军委办事组写作,离开了“支左”岗位,1968年6月完成写作任务回到长泰。在北京工作半年多时间,给曲友三冷静观察思考的机会,对其主政长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。1975年5月离开长泰回部队任职后不久,被错误隔离审查两年多,1979年获平反。1983年4月离休,2014年9月底,在福州因病去世。
我在懵懂儿童时,对曲友三的印象来自长辈们的闲谈;读小学时,穿家乡而过的梁岗山盘山公路和2821工程重大项目相继开建,在工地广播中经常听到他的号召,也常常听到他的趣闻;参加工作后,下乡总能听到这水利工程是曲书记号召建的,这花果山、那片林木是曲友三推动建造的……不一而足。曲友三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逐渐高大起来了,真是个有为的好县委书记!2001年到党史研究室任职后,接触诸多史料,敬仰之情油然而生,其形象也丰满了起来。工作需要,有了采访他的想法,多次与他老人家联系,当得知长泰县的领导及百姓还时刻惦念着他时,他非常高兴,异常激动。
2010年9月初,经请示县委主要领导同意,在向导左长彬的带领下,我们一行满怀崇敬之情前往北马镇中心街39号,采访曾经主政长泰9年的曲友三同志。临行前,县委主要领导特地嘱咐我带上长泰土特产代他问候老书记,郑重交代这是长泰人民的一份情谊。9月的山东已有凉意,老县委书记曲友三心里却是暖暖的。
9月7日,我们一行到达老书记的住处,其住宅之简陋令人震惊,其身体之硬朗令人赞叹,其心胸之开阔令人钦佩。当天,曲友三特地穿上吊带西裤,颇为时尚,精神矍铄。他的堂弟戏谑说,哥哥你今天穿得像民间华侨,没有往日的简朴。大家顿时哈哈大笑,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,采访开始。
曲友三书记说,早在1968年,他就认识到抓经济建设的重要性,进行全县调查摸底,积累了1270份资料、大约40万字。在此基础上,提出抓水当头计划善,齐心大干二十年。”率先结束了长泰县混乱局面,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扎实基础。
奋发有为的引领者
“文革”开始后的长泰,工、农业还相当落后,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,自给自足,节余不多。外出运输基本靠肩挑。曲友三带领全县人民发挥“没钱也办事,花小钱办大事”的干事创业精神,使长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。在曲友三主政的9年时间里,工农业生产均取得长足的进步,交通、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经济建设大踏步前进。
在农业方面,长泰成为龙溪地区乃至福建省学大寨的先进典型。在福建省范围内甚至流行着“县委书记到大寨,支部书记到长泰”的说法。长泰各公社、农场因地制宜,发展各具特色,形成了“岩溪柑,陈巷杉,枋洋烟茶香,坂里小电站,古农龙舌兰,城关甘蔗得高产”的农业产业特色。
在工业方面,长泰也树立起一面旗帜。1970年兴建长泰合成氨厂,只用8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,真可谓快好省,投产半年就达到设计生产能力,做到当年试投产,投产半年即盈利,1972年向国家上缴利润13万元。新生的长泰县合成氨厂成为福建省工业战线的先进单位之一,不久被国家化工部列为“小氮肥行业学大庆红旗单位”。1972年4月中旬,全国小氮肥生产经验交流会在长泰县合成氨厂召开,曲友三在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。8月,该厂制造的“碳化煤球”样品及“生产流程”模型分别到北京和福州展览。10月,《碳化煤球制作及使用情况》由燃料化学出版社出版,在全国发行。1973年3月,该厂参加全国小合成氨厂生产经验交流会,会上,县委书记曲友三作了典型介绍。4月,中共中央委员、国家燃化部部长徐今强到长泰县视察合成氨厂。4月12日,新华社记者拍摄新闻照片在全国各大报刊刊登,合成氨厂事迹传遍全国。8月,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作片厂拍摄纪录片《长泰化肥厂》,在全国各地上映。同时,该厂生产的化肥在广州秋季中国出品商品交易会上向国内外展销。1970年由长泰化肥厂改建的长泰县水泥厂,以“办好小水泥,支援农田水利建设,为农业广积粮做贡献”为己任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大搞技术更新,做到当年投产,当年超设计能力,当年盈利,“建泰牌”水泥享誉漳州大地。1978年6月,长泰水泥厂荣获福建省委省革委会授予的“大庆式工业”称号。长泰规模工业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仅用了五六年时间。到1973年,全县已拥有农业机械、化工、建材、制糖食品加工等16家国营工业企业。
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,全县村村通电为治理内涝灾害创造了先决条件。根据全面规划、分片治理的原则,采取修建电力排涝站和开挖高排水沟相结合的治理措施,实现了对珠浦、陈巷、溪东、官坂、获亭五大涝区的综合治理,指导建设6条高排水沟,长100多公里,下雨天时截留山水减少水患危害。为减轻内涝危害,开挖低排水沟8条,总长33公里,建设珠浦、雪美、溪东、官坂、获亭5座电力排涝站,总装机1800千瓦,守护1.45万亩农田,使全县原有涝灾面积93.5%的内涝田变旱涝保收田。
在道路建设方面,自1971年起,县委就制定了“四治一建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,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“治路”,“要致富,先开路”的思维已体现在长泰县的规划中,“环山建公路网、治田修机耕道”,围绕“圈”“近”两个焦点,“圈”规划建设环县公路;“近”规划建设县城至岩溪上蔡路和上田公路两条10多公里的等级公路,使县城至各公社、农场均有近道。以此为骨架,各村筑好密如蛛网的机耕路,构成长泰路网。所以,长泰老百姓形象地说:“书记姓曲,道路却直。”建成走全县各公社不走回头路的环县道路,使长泰成为全省率先实现队队通公路的县份之一。
在农业机械化方面,从全县只有一部手扶拖拉机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,是全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县,农田机械化作业率居全省前列。
团结多数的领头雁
当时县委常委有9人,人人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,团结一条心,在曲友三书记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的带领下成为一个能征善战、不畏艰难的领导班子。正是有这样一位高瞻远瞩、奋发有为的班长,才能有团结一致的班子。当时曲友三书记一号召,许多事情都能干成,长泰一跃成为在全省各方面成绩均非常突出的先进县。在长泰县上了年纪的群众中,流传“曲友三一指,群众做到死”的说法。在采访中,我向他复述这句民谣,他笑了笑说:“俺没办法,县里没钱,上级也不给俺钱,只能依靠群众,别无他途。”长泰县老百姓享受在曲友三带领下,经群众自己共同奋斗出来诸多劳动成果时,群众也时常念叨曲友三的好。
廉洁贴心的人民勤务员
1968年从上海来到长泰县美彭大队插队落户的左长彬,曾是福建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面旗帜,在曲友三担任美彭村党支部书记期间,曾与曲友三共事多年,他深情地回忆说:“1970年春,曲友三同志为了以点带面抓好全县工作,到美彭大队兼任党支部书记。我与曲友三同志有了较多接触,对他的人格品质和领导才能了解较多。从曲友三同志身上,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共产党中层领导干部形象,深深地被他忠诚于党、热爱人民,对事业、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。他的品质影响我一生,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。”左长彬回忆了几件事。
第一件事,不搞“红海洋”。1970年春,全国大规模搞“红海洋”,推行个人崇拜。美彭大队也修了忠字楼、标语牌。一天下午,典书记到大队调研,看了直截了当地说:“这些东西不要搞,这是劳民伤财,是浪费!忠不忠看行动,不在乎搞形式。你们赶紧把它拆了,把这些砖用去建猪舍。”听了他的话,左长彬当场吓了一跳,在当时讲这样的话有很大的政治风险。曲友三不仅在美彭大队不搞“红海洋”,也不让在全县推行,当时只在通往漳州的公路两旁竖立了忠字牌、宣传栏,在长泰境内就基本上绝迹了,避免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浪费。
第二件事,管住自己和身边的人。从1970年至1971年夏,左长彬在美彭大队任出纳,大队的现金支付都经过他的手。有一段时间,在大队工作的几个工作人员(由陈巷公社、县直机关派来的)经常拿白条来(下转第33页)(上接第21页)报销,主要是鸡、鸭蛋、肉,还声称是曲书记吃的。左长彬认为不妥当,如此公款吃喝影响太坏了。于是便写了封信给曲书记。几天后,曲书记找到了他,对他说:“你的信我看过了,我也就此事调查了。你的信写得没错,不能用贫下中农的钱去吃喝,我自己从来都不在乡下白吃,当然其他人白吃我也有责任,要立规矩,他们白吃的钱一定要自己拿出来。”还说:“谢谢你如实反映了这个情况,你一定要把好关,管好贫下中农的钱。”听了这番话,左长彬紧张的心情放松了,感到曲书记是一个为人谦虚、听得了意见、事事为百姓着想的好领导。此后,几个工作人员退了钱,并再也没有拿吃喝白条来报销。
第三件事,路要好走。1972年,县里修建上田公路,全程10公里,从陈巷上花大队到岩溪田头大队,近一半路程从美彭大队经过。在美彭和田头之间有几个小山头,公路要从山头通过。在工程接近尾声时,曲书记来检查,看了从山头中通过的公路,他皱了眉头,找来负责人说,这段路太陡了,不行!负责人辩解说,虽然陡了些,但符合修路标准规定。曲书记似乎更不满意了,他说规定是死的,人是活的,修路是方便群众,这么陡的路,农民的牛车、板车哪能上得去吗?必须再挖下去!在曲书记的坚持下,这段路又挖了两三米,降低了坡度,变成缓坡。修成后,通行便利了。
(作者单位:中共长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)